大幅刷新世界纪录!我国量子研究实现新突破

我国科学家日前成功实现了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,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。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,该研究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、朱晓波、彭承志团队和北京大学袁骁等科研人员合作完成,相关成果7月12日在国际学术期刊《自然》在线发表。“这项工作将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纪录由原先的24个大幅刷新至51个,充分展示了超导量子计算体系优异的可扩展性

十四个光子有效纠缠首次实现

马斯解释道,最新实验的诀窍是让一个原子发射出光子,并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让光子交织在一起。为做到这一点,他们将一个铷原子放置在一个光腔(一种电磁波的回音室)的中心。使用一定频率的激光,他们可精确地确定原子的状态,并通过使用额外的控制脉冲,特别触发了与原子量子态纠缠的光子的发射。通过上述方式,他们创建出一个由多达14个轻粒子组成的链,这些粒子通过原子旋转相互纠缠,并进入理想状态。

刷新记录!国盾量子接入176比特量子计算机

国盾量子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,接入“祖冲之号”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。这不仅刷新了我国云平台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比特数记录,也是国际上首个在超导量子路线上具有实现量子优越性潜力、对外开放的量子计算云平台,将进一步推动量子计算软硬件发展及生态建设。

韩媒:“美国对中国的半导体技术管制可能会以失败告终!

美国经济专刊《巴伦周刊》最近报道称:“美国对中国的半导体技术管制让盟友感到不舒服。”英国经济杂志《经济学家》最新一期也指出:“美国越是想压制中国的半导体产业,就越能促进中国自主研发半导体,美国的政策最终可能以失败告终。”

量子计算有望突破6G算力瓶颈

本源量子软件中心总监窦猛汉介绍,在此次最新研究中,针对5G现网中基站大规模天线参数的优化问题,本源量子通过有效建模、算法设计和真机验证,初步证明了量子算法在该类特定问题中的可行性,成为全国首个使用量子计算机真机进行通信网络算法验证的案例,实现了量子计算应用于通信网络的良好开局。

外星人可能正在使用黑洞作为量子计算机

量子计算的优势,例如处理信息的速度比数字计算快得多,以及对解密的免疫力,使得先进文明完全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采用这项技术。虽然无线电波是搜寻外星智能 (SETI) 以检测技术特征的最常用工具,但研究人员建议探索潜在技术特征的“光谱”,包括定向能(激光)、中微子发射、量子通信和引力波,这在NASA Technosignature报告中有所描述。

量子计算将如何改变人工智能?

对于保存的每一个文档、点击的链接和拍摄的每一张照片,人们都是数据的创造者和消费者。而全球每天至少产生2.5EB的数据。大量数据为人工智能使用的有效机器学习提供了基础;算法消耗的信息越多,预测或决策就越成功。然而,指数增长和查询复杂性的增加需要量子计算提供的速度和稳定性。